
作者/ Author:王人俊/ Ralph Wang
威廉.霍普(William Hope)是17世紀末到18世紀的不列顛武術大師,也是英格蘭較早留下小劍(smallsword)技法文獻的人之一。有趣的是,他也留下了一個混合了後擊(Afterblow)和攻擊權(Right of way)的規則紀錄。
後擊是指在命中對手後,對手會有一至數拍的時間,進行一次反擊。後擊在現代HEMA (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歷史歐洲武術)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規則,不過歷史上來說,後擊主要存在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部分地區,流行在北義大利與比利時。
攻擊權則是在交手時,防守方必須防禦攻擊方的攻勢,直接回擊或互擊並不會得分。攻擊權19世紀是主要流行的對抗規則,有各種變化版本,並延續到現代奧運擊劍的鈍劍(Foil)比賽上。(註)

兵器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對抗規則。如果這種規則存在,那它理應很快擴散到全世界,不會在歐洲一隅曇花一現。在《後擊」是什麼?》上篇和下篇文中,我們簡單地介紹了後擊制最顯而易見的缺點。舉例而言,一個選手發現自己可能被命中時,他最理性也最本能的選擇不是防禦,而是反打一劍,把分數吃回來。儘管這未必符合劍理、歷史案例,或是有生命危險時的戰鬥心理。理想可以講得很高妙,但分數當前,人們心中那把尺是不同的。
我們現代人不到20年的時間就能觀察到的現象,古代人自然也會發現。這也導致了歷史長河上,後續的各種規則的演變和發展。
威廉.霍普1692年的武術書《擊劍大師給他學員的建議》(The Fencing Master’s advice to his Scholar)中花了一整段的篇幅,描述他們採用的規則。這個規則主要是作為一種練習法,教育練習者處理真劍攻防。詳細規則不贅述,簡單來說,在這個混合式的訓練規則中,先發起攻擊的一方會取得攻擊權,而被判定為防守方的人必須防禦這次攻擊,只有確實做出防禦後(無論是否防禦成功),防守方才能回擊。

可以說,這些規則反映了後擊制過渡到攻擊權規則的演變史中的一個階段,人們嘗試針對流行規則的缺點,提出改變,混合新的判定標準,然後演化成截然不同的制度。這是歷史珍貴的紀錄。
有趣的是,現代HEMA比賽經常採用後擊制的部分原因,是一些由現代擊劍轉玩HEMA人,不喜歡攻擊權制;然而從歷史上來看,攻擊權制誕生的部分原因,可能正是文藝復興後的部分歐洲武者厭倦了後擊制的缺陷,這不得不說是某種有趣歷史循環,或者「輪迴」。
在人類兵器武術史上,存在過各種各式各樣的對抗規則。從第一滴血、計數打擊、累積命中,到德式武聚(Fechtschule)中的乾式與濕式規則等,再加上各種不同的細節設計和理念,很難簡單的一一說明。

我覺得在這個故事中最讓人敬佩的是,這次向大家介紹威廉.霍普的混合制規則的Matt Galas,正是第一個在史料中找到「後擊」規則,並將其介紹給全球HEMA圈的人,但他並沒有因此四處吹噓後擊制的優越,或因此驕矜自滿,而是持續研究各種不同的史料,包括不同的規則,了解它們的發展與演變史。
這種堅持求知與謙虛的態度,正是HEMA的核心精神,也是所有真正HEMA研究者的初心。HEMA的歷史可以提供我們時間的縱深,開拓我們的視野,避免被一時一地的論述束縛。希望大家在了解更多規則史之餘,都能效仿Matt Galas的研究態度,不忘初心。
喔,還有不要忘記練習。

本文特別感謝 獅心歐洲劍術會 的成員提供本文關於古典小劍與現代擊劍規則的檢查與建議。
註:
舉例而言,阿爾弗雷德.赫頓(Alfred Hutton)的俱樂部軍刀教材《冷鋼(Cold Steel)》英文原書便附上了當時他俱樂部使用的攻擊權規則,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看。

延伸閱讀:
《「後擊」是什麼?(上):只是一種比賽規則,並不算模擬實戰》https://tinyurl.com/4w4r88hu
《「後擊」是什麼?(下):中文HEMA圈對後擊的迷思》https://tinyurl.com/3v6vxuwe
《自治市的武術慶典 — 神聖羅馬帝國的Fechtschule》https://tinyurl.com/ykkxcc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