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uthor:王人俊/ Ralph Wang
北森劍刃兄弟會 — Nordwaldschwertbrüder 新更新了一篇好文《空揮的訓練意義》,該文由專業肌力與體適能教練撰寫,值得所有的同好一讀。(原文連結: http://tinyurl.com/98mamxnh )
肌力訓練的專業面我無法講太多,詳細請見原文。大體而言,本文是要強調,大量地、用力地空揮兵器來練習肌力、肌耐力等,都不是良好的訓練方式,反而會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若要空揮訓練,應該類似拳擊訓練中的影子拳擊(Shadow Boxing),盡可能放鬆,將其設定為一個純粹的動作記憶與模擬的對抗訓練。
就我所知,在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歷史歐洲武術)圈類似影子拳擊的訓練方式,被稱為Flow(流)或Flourish(舞花),以流暢的方式放鬆地轉換架式和招式。在台灣比較少人習慣練習,但在歐美的HEMA圈,很多有名的好手,尤其是長劍練習者,一個人沒事就是在玩Flow。
有些玩HEMA或其他古武術復原的人,很不能接受引入現代運動科學的知識,對此我是抱持著相反的觀點,我想從以下兩個常見誤解談起:
一、古人不做重訓
二、訓練要完全照古法才正確的研究和練習

一、古人不做重訓
首先我們必須拋開一個誤解:「古代人不做重訓,現代人才做。」歷史上人類一直有重訓,新穎的是「科學化重訓」。進行力量訓練可以提升表現,是很容易可以觀察到的現象,古代人是缺乏科學知識和工具,並不是缺乏腦袋。無論中西方,從古希臘到中世紀,都有很多重量訓練的紀錄,文獻最常見的不外乎各種舉石,拋石等訓練方式。一個特殊例子是古希臘的摔角手米羅(Milo of Croton),他從小就練習扛小牛,他一邊訓練,牛一邊長大,到後來就變成扛大牛,被稱為「史上第一個漸進超負荷訓練」;中國武舉考試的內容,也有很大比例是考驗體能表現;中世紀的一種常見繪畫主題:「太陽之子(Children of the Sun)」也描繪了各種中世紀的重量和體適能訓練。
這邊暫時不討論用現代觀念反套古人的問題,畢竟對古人來說他們只是做一些「前輩告訴我這些訓練對我有幫助」的動作而已,他們不知道什麼肌力或體適能。
然而,古代人的體能訓練方式是非常直觀和粗糙的,我今天舉一顆大石頭,過陣子舉一顆很大的石頭,再過一陣子我舉更大的石頭,我感覺我越來越壯了。跑步游泳嘛,我也不知道什麼配速,什麼訓練週期,反正我就是跑就對了。我沒有組次觀念,不知道這些組次跟肌力、肌耐力或爆發力有什麼關係,我不知道各種動作會練到哪些肌肉,也不知道這些訓練會如何影響我的動作表現,當然更不用提什麼適當休息、補充營養或防止運動傷害了。

二、訓練要完全照古法才正確的研究和練習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們練習和研究HEMA的人,應該要連體能訓練的方式都「遵循古法」嗎?我覺得有幾點切入:
A. 體能訓練的目的是什麼?無論古代或現代體能訓練,它要達成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是要改善肌力、肌耐力、爆發力、能量系統……等項目,深蹲舉大石頭並不會比深蹲舉槓多任何額外的訓練效果,就只是沒辦法精確調整重量,還有比較容易手滑砸到腳而已。
既然訓練目的是一樣,使用現代器材自然是沒什麼不行。
如果說有什麼是「只有古法練體能才能做到」的事,那可能是在考古或歷史研究上有特殊的研究計畫,想要解答某個特定的古代訓練法的可行性和限制等,例如我們曾經在《【HEMA研究】 找到突刺的名字 — Schießen的故事》介紹過的波蘭HEMA教練兼考古學者 Maciej Talaga 就有在做這方面的研究計畫。但是這個目的就不是為了有效率的練體能,而是解答歷史和考古問題。
我們HEMA會照著古書或抄本去研究,是為了重現歷史上特定流派、系統的攻防手法,而這些系統確實各不相同特色。但舉石頭、舉美國製槓鈴、舉德國製槓鈴,用美國菜單,德國菜單並不會導致你的肌肉變成不同的東西。
如果你並沒有這方面的學術研究計畫,堅持古法鍛鍊體能,專門去找顆大石頭來取代槓鈴,其實並沒有必要性。
B. 古代人的風險和安全成本跟現代人不一樣。舉例來說,古代人的期望壽命比現代人短很多,如果一個訓練會造成你55歲後長期行動不便,但不會讓你的動作表現立即有問題,對古代人來說這叫沒差,因為對大多數古代人根本不會活到那一刻。
又考慮到古代的戰士經常是高風險職業(或許,靠打嘴砲勒索義大利城邦就能發大財的晚期義大利傭兵不算),能夠活過眼前的難關才是他們最關心的。
舉例來說,17世紀上半葉最慘烈的30年戰爭打到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的男性平均壽命是30餘歲,你去跟一個士兵講某個不當訓練會導致他40歲後手出問題,而且17世紀相關療法還不存在,他手壞了就是壞了。他明天在長槍陣跟人對刺,一個閃失就要死在戰場上了,誰管你40歲後會怎樣。

但無論你有多熱愛歷史,多熱愛HEMA,你都不是明天可能死在戰場上的古代戰士。你是一個現代基於愛好進行研究和訓練,而且期望壽命70餘歲的現代人,把自己搞受傷不是一個值得鼓勵的作為。在合理範圍盡可能重現古代武術的方方面面是很棒的事情,但我們還是要以作為現代社會裡,快樂且有生活品質的常識人為優先考量。
更別提,大多數古人並不具備判斷運動傷害和訓練方法之間關聯性的能力,他們缺少相關知識,無法辨識自己的手痛或腳痛是10年前的哪個訓練造成的。而相反的,現代考古研究經常利用常見的運動傷害去反推某具骸骨生前的職業或受過的武器訓練。
我個人是不認為讓300年後的考古學家挖到你,發現你有很古風的運動傷害,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古早年代,台灣兵器武術圈曾經發生過有集體空揮幾千劍的「特訓計畫」,主事者號稱單日空揮幾千劍,可以比重訓更強的鍛鍊肌力、比跑步更好的練有氧,累積超大量的次數訓練,穿越到古代還有超長時間的戰場續戰力云云。而後參與這個特訓計畫的許多人都因此受傷,連主事者私下都承認自己因此「動作變形」,要所有人重練基本動作。整個活動徒勞無功,得不償失。
一般來說,錯誤的訓練行為並不會這麼的誇張,這是個特別不健康的例子。但是真的,你沒有必要把自己搞到受傷了,再去看醫生,假裝自己從來沒做過錯誤訓練,或著更糟的:堅持錯誤的訓練方法。
我相信如果條件許可,所有有志參加HEMA或類似武術活動的朋友,都應該接一定程度的正規肌力訓練,學習相關的基本知識,畢竟避免不必要的受傷應該永遠放在第一位。
延伸閱讀:
泛科學 — 《重建三十年戰爭的關鍵一戰:呂岑會戰,由骸骨見證百年老兵的歷史傷痕》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2995
Medium — 【中世紀考古介紹】死於襲擊 多次頭部受創 — 中世紀義大利的骸骨故事
http://tinyurl.com/h5pzs2t3
Medium — 【HEMA研究】 找到突刺的名字 — Schießen的故事
http://tinyurl.com/yvxbz9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