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uthor:王人俊Ralph Wang

板甲(plate armour)技術成熟後,扣除關節等複雜部位,其實比起鎖甲一類的盔甲更容易大量生產。工匠可以利用水碓(water-powered trip-hammer mill)大量製造鋼板。因此我們很容易在文藝復興時代,發現大量的士兵裝備板甲。

這種大量生產的盔甲被稱為Munition armour。Munition 這個詞彙在古法語是軍需品的意思(泛指一切制式武器裝備),所以Munition armour 的意思應該是「量產型、制式的(軍用)常備盔甲」。。Munition armour多半由一般步兵或者胸甲騎兵使用。

不過正如前述,製作關節等精細部位需要較高的成本,因此這類大量生產的板甲多半是由開放式的頭盔、胸甲和長型鋼板組成的肩甲和上臂甲組成,多半不包含面甲和手甲等部位。

Munition armour還可以被分為半身甲(Half armour)和3/4盔甲(”Three-quarters” armour)等類型。3/4盔甲指比上述部分,更多了面甲、手肘、前臂甲和膝蓋與部分小腿等部位的護甲。

整體來講,Munition armour做工比騎士或貴族階級的訂製盔甲差,沒有量身定制的尺寸,有些樣本在熱處理上不完善,但配件多半可以互換。生產完成後,Munition armour會以上漆的方式保存處理,一個常見的類型是黑漆,16世紀德國的黑騎兵(Schwarze Reiter)即是由於他們普遍穿著上黑漆的此類盔甲得名。

這類黑漆在19世紀經常被博物館保存人員磨掉(因為不符合 #大眾心目中盔甲的樣子),原樣保存下來的數量有限。

這類盔甲在英國有個別名叫做Almain rivet,Almain是日耳曼地區在當時的英文別稱,rivet則是指這些盔甲配件的組裝方式。意思其實就是日耳曼進口鉚接盔甲


備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歐洲至少在中世紀晚期以後,金屬原料就不是盔甲或武器製造的主要成本。在一些15、16世紀的記錄中,製造者購買木炭的成本都更高於進口鋼材。鋼鐵佔盔甲的製造成本不到1/10,約80%的製造成本來自於人工。Munition armour主要便是透過簡化加工所需的人力來節省成本。


文物來源:

奇美博物館 Chimei Museum

奇美博物館自1993年起收藏古兵器,是台灣難得可以看見西方古代兵器的地方!藏品以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區的兵器與盔甲為主。


延伸閱讀

【奇美文物】轉換時期劍(transition sword/ transition rapier)
【奇美文物】 琉森鎚(lucerne hammer)
【板甲頭盔】防開設計的Armet
【奇美文物】狩獵刀 hange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