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uthor:王人俊/Ralph Wang

「斬擊和刺擊不應該太用力,否則會激怒或刺激對手。

被命中方應藉由將棍棒移到左手,告知所有被命中的斬擊和刺擊,對手同時恢復到接戰式。」
-棍棒獨立練習準則,《步兵劍術操典》1845版,亨利.小安傑洛

亨利.小安傑洛(1780–1852)是英國陸軍與海軍的劍術操練總監,從拿破崙戰爭時期便在英軍服役,他制定了英軍的第一種制式軍刀教範,在其書中也有關於使用歐式單棍替代軍刀的無套招對練規範,以上兩段便是頭兩條準則。

當時的無套招對練,被稱為鬆散或獨立練習(loose or independent practice),這些規範經過微幅修改後,同樣保留在圖伊中士1875年制訂的《修訂步兵劍術操典》中。

《步兵劍術操典》1845版的棍棒獨立練習準則

近日海外HEMA圈發生一起不幸的事件,大體來說,就是有人在練習時失控,連續、快速並全力往練習夥伴的頭部三次重擊,導致對方即使戴著面罩仍然見血。當事人事後有跟傷者道歉和表達關心,這自然是必要的,但並不能夠抵銷動作控制失敗問題。畢竟如果不停重複著打傷人,再來道歉的循環,總有天搞出不可挽回的後果。

團長認為,一個好的練習者的出招力道和速度,必須是壓在自己能判斷可以隨時停劍的程度。可以把速度飆得很快,但是沒辦法控制那就是失敗的。

其實如果人人都不留力不控制,很多老手的出招都可以飆到很快,但這樣互搞,打完兩三場大家都要送急診。這些自律的人出手之所以是某個速度或力道以下,因為這是他們能安心控劍的上限,不是因為人家速度和力道飆不上去。

團長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個很重要的認知:

「練兵器武術要研究現實戰例,但不要覺得能在對打重現實戰。」

這兩句話是互為表裡的。你越是研究現實戰例、戰場考古學、戰場心理學、暴力心理學等知識,你越是會了解不可能在安全的對打環境下重現實戰;同時,正是因為你知道不可能在安全的對打環境下重現實戰,你更需要研究現實案例,知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以及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

何形式的對練、對打或比賽都不是真正與敵人廝殺,用蠻力把對方打傷毫無意義,即使沒有打傷人,激怒對手也只會導致訓練失控,流於報復性的盲目亂打而失去訓練意義。

Aquila Formosa台北練習照片,非意外事件影片。

在多本軍刀教範以及其他兵器的武術書中都有類似的準則,一些教範會特別要求這些行為發生時必須立即暫停訓練,或者後續的練習必須強制只能最輕力道進行一段時間。

軍隊的軍刀訓練比起我們現代人多數只是練開心,有立即的實用意義。就像我們提過很多次的:一直到1890年代,甚至可能1910年前後,軍刀在世界上某些區域仍是實用武器。但即使如此,英軍的教範仍然是把安全放到第一順位,畢竟打死你的同梯新兵,或是弄出一堆還沒上戰場就缺胳膊斷腿的軍士官毫無意義。

用各種材質的練習刀劍將對手打傷是以前就發生過,並且會被武術大師們特意提出指正的問題。意外難免發生,但故意用練習刀劍把彼此打到嚴重受傷,覺得用蠻力互敲才是真男人,在歷史上那些真的上過戰場、培訓戰士,甚至自己就刀頭舔血過的武術大師看來,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延伸閱讀:

【HEMA人物誌】小安傑洛及其家族介紹
【HEMA史料】 「前線用軍刀才不像打比賽,上面的大人物是不會懂的」【HEMA Q&A】 19世紀都是槍砲時代了,軍刀還有用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