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代確實存在零距離暴頭的射法
「你知道,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例如買套板甲騎馬跑到別人面前隨他砍,同時開槍爆他頭。」

在火器逐漸展露角頭後,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騎兵便紛紛開始裝備各式火槍,其中一類非常重要的槍械便是畫中出現的輪簧槍(Wheellock)輪簧槍透過複雜的齒輪結構擊發,使用者不再需要攜帶危險的火繩。但是輪簧槍價格昂貴,故障率也不低,始終是難以普及的武器,主要是騎兵們在使用。

奧古斯堡製造的輪簧手槍,約1580年。

而高包覆度的盔甲也尚未被淘汰,此時近戰的重要性仍然相當高,而且盔甲也仍有一定程度的抗彈效果,而一個輕裝的騎兵在近戰碰上重裝騎兵,其心理壓力便可能讓其望風而逃。

因此在16到17世紀,儘管火槍讓成為騎兵的門檻大幅下降,有幾把火槍,一匹還可以的馬,經過相對短期的訓練便可作戰,但只要財力許可,騎兵還是會盡量為自己準備更完整的盔甲。

神聖羅馬帝國的黑騎兵(Schwarze Reiter)盔甲,這個稱呼來自於他們的黑白雙色盔甲。其上黑漆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降低保養成本。

當然,這種速成騎兵碰上從小練到大,騎槍火槍刀劍馬術無一不精的波蘭騎兵團,還是高機率被打得滿地找牙,但至少騎兵的大門向更多人開啟了。

火槍騎兵採用過各類戰術,例如讓騎兵循環騎進有效射程後,射擊並立即轉身離開,重新裝彈後再來射擊一輪的半迴旋(Caracole)戰術。

半迴旋(Caracole)戰術示意圖

同時另一種戰術也被開發出來。騎兵會把火槍當作一種不需要物理接觸,攻擊距離有20公尺遠的「超級騎槍」使用。他們會對敵人一邊衝鋒一邊開槍,接著拔出近戰兵器直接衝入敵陣,而不是騎馬轉頭離開。

甚至也有些勇武的騎兵將這種「超級騎槍」的邏輯運用到了更極致的程度:在弗朗索瓦.德.拉.諾埃(François de la Noue)的紀錄中,一些勇武的新教徒騎兵會一直舉著火槍,直到將槍口頂在敵人的盔甲或身體上才開槍,以尋求完美命中與擊穿盔甲。

在這幅畫中,我們看到的便是這種零距離馬上手槍射擊的戰術。

隨著燧發槍這種更泛用的槍械技術普及,以及搭配的線列步兵戰術成熟,騎兵進行火槍衝鋒的比例日益降低,盔甲的包覆面積也日益減少,僅剩部分裝備胸甲和頭盔的胸甲騎兵存在。

那就是進入我們熟悉的近代騎兵與軍刀的世界了。

滑鐵盧戰役中,英國第2龍騎兵團發起衝鋒

作者/Author:王人俊/Ralph Wang

延伸閱讀:

將火槍當成超級騎槍使用的考古案例,可參考以前投稿在泛科學的下文:
《重建三十年戰爭的關鍵一戰:呂岑會戰,由骸骨見證百年老兵的歷史傷痕》

【HEMA項目】為戰而生,軍用軍刀(military sab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