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刀的兩類款式
我們粉專經常會提到一款1796年式輕騎兵軍刀,這款名聲響亮的軍刀是拿破崙戰爭時英軍的一大象徵,因為其出色的斬切能力與靈巧的操作而聞名,因此除了輕騎兵外,英軍的各單位以及其軍官也經常自行換裝這款兵器。
其實這款兵器有兩種款式,一種是量產士兵款(Trooper pattern sabre)以及訂製軍官款(Officers’ sabres),前者是英國政府大量訂購給輕騎兵的公發裝備,後者則是軍官依照軍方給的規格,自行找刀劍匠生產,英國政府不負責提供軍官武器。儘管兩款兵器都有著相同的優點,但軍官款顯著優於士兵款。
僅論重量的不同,軍官款就比士兵量產款平均比少了100多公克,士兵款大約960多公克,而軍官版約830多公克,即使其他性能的差異不討論,僅重量讓這兩種軍刀有不同的操作手感。士兵款在連續攻防中,有時會稍微「頓點」一下,但軍官款普遍沒這個問題。
騎兵軍官要在戰場上帶頭衝鋒,我們也多次介紹了他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以自己的軍官劍陣斬敵人,立下戰功的故事。在當時的戰場上,就是存在拿著頂級神裝欺負公發裝的情況。

📌你命值多少?大英帝國的武器製造邏輯
其實不只是1796年式輕騎兵軍刀,在整個18~19世紀,英國軍用武器生產都以相同的模式運作,而1796年式輕騎兵軍刀算是比較好的案例:
它的大兵量產版雖然品質顯著不如軍官訂製版,但至少威力和耐用度都是夠的,操作上也沒有不靈活,只是顯著遜於軍官款,顯著到你不會想拿士兵款跟軍官款對打的程度而已。
但其他種類的軍用武器就不一定了。在英國軍事史上充斥著包商偷工減料、品質低劣的軍用刀劍,例如海軍的水手砍刀(cutlass)就多次發現嚴重的熱處理問題,容易彎折或根本無法刺擊。而用到這類品控不嚴的量產裝備的大兵只能自認倒楣:誰叫你拿的就是公發裝。
聽過莫非定律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你手上的武器是最低價承包商製作的。」這句話道破了20世紀中葉的軍工產業便宜耗材化思路:你手上的武器是便宜耗材,你也是便宜耗材。而在18和19世紀,這種差異則反映了當時軍隊體制中的貴族與平民二元差異。

📌自備武裝的自由市公民軍
我們粉專經常提到的中世紀與文藝復興自由市,則又是另一種風貌。
這些自由市的公民權與軍事責任綁定,而公民兵則要負責自備武裝。因為這些兵器都是他們自己要使用的,品質好壞可性命攸關,因此儘管公民們不可能人人都準備貴族等級,最頂級的盔甲與兵刃,但是他們總會在自己財力許可下準備最好的兵器。
這導致一個有趣的歐美古董收藏常識:儘管純論科技,19世紀初的冶金學革命讓當時的高級刀劍有著前人不可能企及的品質,但是軍隊的量產劍古董不一定贏過16~18世紀的刀劍。原因就是兩個時期,使用者的地位不同。
自由市公民的劍買了就是要保住自己小命,大英帝國承包商哪知道他做的破劍會被送到哪個海外破山溝去?驗收能混過去就行了。

📌你是貴族、公民兵,還是耗材?
最近台灣有一波止血帶之亂,有很多奇妙的言論在網路上流傳,例如:買甚麼騙錢的一千多元認證止血帶?隨便買一條300塊的就好了,後來還進入乞丐掃地兵式比窮大賽:
你說買300的就好,那我就要說拿皮帶綁;你說拿皮帶綁,我就要拿破布加木棍;你說用木棍,我原子筆就行!怕了吧!
還真的挺可怕,原來你的命那麼不值錢。
各種急造止血帶確實是二戰到越戰時期的普遍做法,去找老一點的軍用教範也都有教,但它就是一個高危險,失敗率極高的作法,在大量出血,幾十秒內決定生死的重大外傷時,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當時採用這種做法,除了現代成熟的止血帶技術還沒誕生外,也是因為那個時期的戰爭,普遍就是把士兵的生命當廉價的耗材看待。
團長之前在學急救的時候,也有學過急造止血帶,但基本上這就是一個「對方不準備止血帶,你又於心不忍看不下去他在那邊哀號,加減救看看,死了就算,沒死當賺到」的作法,這不是一個你準備「自救」時該準備,或是拿出來自滿的做法。
希望今天的故事,能讓大家更仔細的思考自己的命值多少錢,不要把自己當成廉價耗材。
作者/Author:王人俊/Ralph Wang